論語讀書筆記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書筆記 篇1《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經(jīng)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后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
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chǎn)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彼囊馑际牵簩W生主動帶一束肉干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币馑际钦f: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tài)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tài)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的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
論語讀書筆記 篇2《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墩撜Z》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墩撜Z》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jīng)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墩撜Z》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墩撜Z》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墩撜Z》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并稱“四書五經(jīng)”。
《論語》里的每一句話都很短,可是其中蘊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fā)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并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圣賢之稱的也就僅有孔子了。也許僅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鬃右云洫毺氐娜烁聍攘ι钌畹匚姸鄲酆霉诺湮膶W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孔子在《論語》中有這么一句話,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論語》衛(wèi)靈公篇)”。按照孔子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著、趕著跟他說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
所以他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可是他也不會對牛彈彈琴,追著可不教之才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對于這方面,我們應當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孔子的這句話是在《衛(wèi)靈公篇》,講的是人與人交往的道理。
弟子問孔子說:“教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jīng)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樣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可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應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當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馑际钦f,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并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后,還有剩余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系。說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說的“仁”,我們今日說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以往問過教師說:“教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tài)什么樣呢”教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教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說:“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么自我的內心有什么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边@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
孔子說,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于一派喧囂之中,可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說君子就必須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yè),于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應對的是自我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于今日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睌?shù),寫出來是數(shù)字的“數(shù)”,也就是過于密集的意思。“事君數(shù)”,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tài)度:對你的上司老板,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里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么對他,他應當對我異常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 ……此處隱藏12059個字……格。同時也是我之前從事體育競技方面所一直缺少的`一種品格,通過我自身的感受發(fā)現(xiàn),其實在論語中很多的道理是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以下我想以一名運動員的視角,去解析一下論語對體育競技的觸動和影響。
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生活中的苦難和遺憾,是《論語》的精華之一。在競爭殘酷的體育競技中,勝負往往就在一念之間。在雙方運動員技術水平旗鼓相當?shù)年P鍵場次,哪一方的意志更堅定,出手更果決,會直接左右比賽的走勢和結果。其實《論語》中有很多觀點可以運用到體育競技中。運動員面對勝負的態(tài)度,如何在比賽中卸下壓力。正確看待遺憾,如何正視接受遺憾。但這些思想上的“軟實力”往往是平時技術訓練中觸及不到的,而《論語》中看待勝負、直面遺憾的態(tài)度恰恰可以彌補一些運動員思想上的短板。
說到遺憾,我想每個人都會有?;蛟S每個人遺憾的點和方式都各不相同,但當遺憾發(fā)生的時候,心中的感受都是相同的。對于運動員而言可以說每輸?shù)粢粓霰荣惗际且淮芜z憾,尤其在重要的大賽中失利,比賽中的細節(jié)會在腦海中不停地重復,一遍一遍的折磨著自己。有很多運動員在比賽中,很難正視勝負,太看重結果,導致很難發(fā)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在失利后,就像進入了一個旋窩,在懊惱、憤怒、自我否定中不停地循環(huán),導致自己的負面情緒無法排泄,不能自拔。心態(tài)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運動成績。如果每次失利后都要經(jīng)歷如此漫長并痛苦的調整才能重新振作起來,那么失利對于運動員的打擊就不只是輸?shù)舯荣惸敲春唵瘟?,甚至會改變運動員職業(yè)生涯的軌跡。如何正視勝負,面對失敗,一直是伴隨運動員一生的問題,在運動生涯中,每一次比賽,就可能面臨一次遺憾。而這些遺憾即使再優(yōu)秀的運動員都是不能避免,從一個小白,一步步成長為高手,其中的道路必然是艱難曲折的。
運動員在某些重要比賽中,身上背負的壓力不僅僅是關乎于個人的成敗利益,不僅要面對團隊、領導下達任務造成的主觀壓力,同時還要承受觀眾、親友造成的間接壓力,所以太多的比賽不是用簡單的勝負就可以詮釋的。怎樣才能將這些外在的壓力轉變成動力,排除這些干擾呢?《論語》中有一個觀點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孔子日“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庇赂遥瑏碜孕撵`的勇敢。當有了一顆勇敢的心,自然就會從容、篤定的去面對勝負。所以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優(yōu)秀運動員的共同特質都是擁有一顆“大心臟”。在最艱難的時刻,他們總是靠著堅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氣一次次戰(zhàn)勝自己。所以,要做到內心的強大,一定有一個前提,就是要看清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在“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边@則名言中也有所啟示。在《論語》中,太看重得失利益的人,往往被稱之為“鄙夫”??鬃诱J為,鄙夫的意義近乎等同于小人,這些太過看重利益的人往往患得患失,他們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在得到后又害怕失去,害怕失去,就會不擇手段的維護利益。沒有開闊的心胸、坦然的心境,當然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對于運動員來講,勝負就是他們全部的利益。那么靠什么放下輸贏,看輕利益呢?那就是孔夫子所講的勇氣,那是來自心底的勇氣。
但對于一名優(yōu)秀運動員來說,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只是完成了一半,就像手機一樣,強大的軟件系統(tǒng)如果沒有相匹配硬件去運行,這部手機還是無法運行。運動員的硬件就是扎實的技術功底,通過日復一日的練習、重復、實踐,精益求精的磨練自己的技藝,將這些早以掌握的技術重復機械化的加以錘煉??此瓶菰锏臅r間堆積其實磨練的并不光是技術,而是在關鍵比賽時,自己那份從容篤定的心態(tài)。扎實的基本功,會給運動員帶來無比堅定的信心。其實真正的高手,不是高在掌握了別人沒有掌握的高難度的技術,而是他會在別人不敢用某一項技術的時候從容不迫的用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藝高人膽大,而這種超乎常人的自信,恰恰就來自于他平日里的積累。所以,精湛的技術,和一顆勇敢的心是相輔相成的,技術和心態(tài),好比手機的軟件和硬件一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同面對勝負相比,對于運動員來說還有一種更難以面對的傷痛,那就是所有運動員的天敵——傷病。很多天賦異稟的運動員都是被傷病無情的剝奪了寶貴的青春,報怨和消極充斥著他們每天的生活,殘酷的傷病漸漸地磨掉了他們的銳氣與理想,他們變得怨天尤人,生命中的一切仿佛都失去了意義,對未來的一切充滿迷茫。那么在《論語》中對待缺憾和不如意又有怎樣的見解呢?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弊酉脑唬骸吧搪勚樱核郎忻毁F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學會接受,是論語給出的答案。如果一個遺憾能被放大到很大,那么它很可能成為一個人生命中的陰影,甚至影響到他的生命質量。長期困擾于人生遺憾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是有所損害的。其實生活中發(fā)生的一切,無論好壞,都有他的意義,既然無法改變結果,那就去接受他,適應它,體會它。論語告訴我們學會接受遺憾、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看清生活中的得與失,保持心態(tài),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
在時代更迭的今天,2500多年前的《論語》依然可以震撼我們的內心、產(chǎn)生共鳴,為我們徐徐道來他平實又溫暖的真理。《論語》中的道理不僅可以運用到體育競爭中,當古圣先賢的思想,真的在我們的血液中流動起來的時候,我相信在不同的領域,我們都能得到共同的啟迪。
論語讀書筆記 篇14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第一句講的是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要“學”與“習”統(tǒng)一起來。第二句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以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第三句講的是做人態(tài)度。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我認為這是君子應該具有的氣度和修養(yǎng)。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里強調做人要從自身出發(fā),注重內心的品德修養(yǎng)。我們要學會自我反省,在反省中不斷完善自我。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只有具備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走向完美。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在與人交往時,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知人?!边@句話的意思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這句話是孔子所傳授給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啊,現(xiàn)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我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lián)系心靈的橋梁。理解是相互的,你不需要太關注別人會不會理解你,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你理解別人,還怕別人不理解你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學思結合,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同樣的,學習他人的經(jīng)驗,沒有自己的思考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一味的冥思苦想,沒有借鑒已有的思想成果浪費時間的。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得好,論語中有很多的語句至今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墩撜Z》的價值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其讀法也是多種多樣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雖然在后來發(fā)生過某種程度的斷裂,但《論語》的價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文檔為doc格式